覆晶封裝(Flip Chip)是將裸晶(die)正面朝下,透過錫球或銅柱直接安裝到基板上。這種區域陣列的連接方式相較於傳統打線(wire-bonding),能大幅縮短路徑,從而降低電感並提高輸入/輸出(I/O)密度。底部填充膠(Underfill epoxy)則用於控制因熱膨脹係數不匹配引起的應力,並提升焊點可靠性。針對細間距的製程,通常會使用熱壓合配合非導電膠或非導電膜,並搭配模壓或毛細底部填充膠。
這些短而寬的互連結構能降低電源雜訊,並提供更好的散熱路徑,使 CPU、GPU、HBM(高頻寬記憶體)和 FCBGA 模組等得以在高電流和高頻寬下運作。當間距縮小至10 µm以下時,微凸塊會達到極限,需轉而採用銅混合接合(copper hybrid bonding)來達到更高的整合密度。在最新的設計中,覆晶封裝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核心互連技術。
覆晶封裝結構與關鍵組成元件
半導體晶片
晶粒為矽基底,其鋁或銅焊墊會透過鈍化層開窗。焊墊上會製作凸塊下金屬層(UBM)堆疊,用於潤濕焊料、阻擋擴散並分散電流。重分佈層(RDL)可將焊墊重新排列成區域陣列,以實現高密度的I/O。凸塊下金屬層的設計直接決定了焊墊尺寸與可靠性極限。
導電凸塊
無鉛錫球(例如:錫-銀-銅合金)因成本和產能考量仍廣泛使用。銅柱(Copper Pillars)則在先進製程節點中,提供固定的間隙、更細的間距以及更優異的電流承載能力。此外,也可採用膠體路線,例如在較低熱量下使用異向導電薄膜(ACF)或等向導電膠(ICA),但需權衡電阻率和老化問題。請注意,這些選擇在製程窗口和可靠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。
基板或中介層
有機基板(例如:BT/ABF 載板)因成本和佈線密度而在市場上佔主導地位。陶瓷基板(例如:AlN, LTCC)因其硬度和導熱性,適用於高頻或高熱元件。同時,矽中介層(Silicon Interposers)則實現了如HBM等 2.5D互連。玻璃核心基板具有極低的損耗和可調的CTE,並採用穿透玻璃導孔(Through-Glass Vias)。矽也支援MEMS和矽光子(silicon photonics)的共同封裝。這些選擇直接影響覆晶封裝的訊號完整性、翹曲和成本。
底部填充材料
底部填充膠是一種環氧樹脂,透過毛細作用滲入晶粒下方,固化後用於重新分佈CTE不匹配產生的應力。其附著力、模量、熱膨脹係數和 Tg(玻璃轉化溫度)是決定焊點疲勞壽命的關鍵因素。根據間距和產能需求,有毛細管型、免流動型(No-flow)和模塑型底部填充等變體。它是覆晶封裝中機械強度的核心。
封裝膠
模塑化合物(Mold Compounds)或包膠樹脂(Glob-top resins)用於提供環境保護,避免衝擊、濕氣和污染物。電磁相容性(EMC)特性也會影響封裝翹曲和濕氣敏感度等級,因此填料、模量和Tg都很重要。良好的濕氣控制能避免迴焊時發生「爆米花效應」和分層。在覆晶封裝中,EMC的選擇必須與底部填充膠和基板堆疊結構匹配。
覆晶組裝流程
- 晶片製備與凸塊成形:晶圓經過焊墊開窗,增加 UBM,並透過電鍍形成凸塊。銅柱在銅晶種層上生長,使用光阻來定義高度和直徑。凸塊上方的 Ni阻擋層和Sn-Ag蓋層能限制脆性金屬間化合物的形成。微凸塊的化學成分和電鍍速率決定了間距和間隙。這些步驟最終決定了覆晶組裝的I/O密度和共面性。
- 基板製備(助焊劑塗佈):焊墊表面處理可使用ENEPIG或EPIG。助焊劑(Flux)透過浸漬、針轉移或網板印刷等方式塗佈以確保潤濕性。針對非常細的間距,也可使用噴射或噴霧法。在殘留物風險較高時,甲酸迴焊(Formic-acid reflow)可實現無助焊劑焊接。方法選擇取決於焊墊表面處理、氧化程度和間距。
- 精確晶粒貼合與對位:覆晶貼合機(Flip-chip bonders)能將晶粒放置在數微米的精度內。在迴焊過程中,表面張力會使晶粒自動對中,並修正微小的偏差。對於使用非導電膠的製程,熱壓合會同時施加熱量和壓力,以完成潤濕和固化。隨著凸塊間距縮小,精準貼合變得至關重要。
- 迴焊形成電氣/機械連接:受控的溫度曲線使焊料熔化、潤濕UBM和焊墊,並形成金屬間化合物。氮氣或甲酸環境可減少氧化並改善潤濕性。在液態階段,表面張力完成了最終的精確對位。對於最微小的間距,我們可能會在底部填充膠已存在的條件下,對每個零件進行加壓/加熱(熱壓合),而不是一次性烘烤所有零件。
- 底部填充點膠與固化:毛細管底部填充從晶粒邊緣滲入,固化後分佈CTE不匹配產生的應力。免流動型底部填充則在焊接過程中與焊料同步固化,以減少細間距製程的步驟。晶圓級或模塑型底部填充的選項則是在週期時間、空隙風險和返修能力之間進行權衡。空隙和不良的填角是限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。
- 測試與檢測(電氣、X 光):菊花鏈測試(Daisy-chain tests)用於篩查開路和短路。X光可顯示晶粒下方的搭橋和空隙。C-SAM(超音波掃描)則用於繪製晶粒、底部填充膠和基板介面的分層情況。這些檢查構成了覆晶組裝流程的最終閉環。
覆晶技術的關鍵要素:效能、材料與可靠性
效能要求
首先評估訊號完整性、供電能力和散熱需求。覆晶的短互連路徑可降低迴路電感和電壓降。銅柱支援細間距和高電流,並提供更好的間隙控制和更低的電氣雜訊。在佈局前,應對通道損耗和供電阻抗進行建模,以確認覆晶接合是正確的選擇。
材料相容性
根據操作條件選擇材料。有機ABF載板適用於高密度佈線,而陶瓷 AlN則適用於高接面溫度或低射頻損耗。應根據預期的工作週期,檢查CTE、Tg、Dk(介電常數)和耐濕性。透過熱循環數據驗證焊料合金和底部填充膠的效能。
製造能力
評估供應商的製程控制和檢測標準。審查貼片精度、迴焊氣氛,以及對TCB 或 NCF 的準備程度。甲酸迴焊可實現無助焊劑焊點並減少空隙。要求供應商遵守IPC-9701A電路板級可靠性標準,並正確處理濕氣敏感度等級。確保X光和C-SAM的檢測覆蓋範圍,並確認在您的目標間距下具有穩定的良率實績。
設計靈活性
規劃未來整合。矽中介層可提升頻寬和功率密度,而玻璃核心基板則可減少損耗並降低大型基板的翹曲。檢查供應鏈的中介層供應能力和面板尺寸。當需要擴展到2.5D/3D整合或共同封裝光學(CPO)時,覆晶技術通常是首選。
選擇大眾控成為您先進覆晶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
大眾控結合了覆晶技術的深厚專業知識、成熟的大規模製造能力,以及著眼未來的研發藍圖。無論您需要高密度互連、先進的矽光子整合,或與客戶共同開發新的封裝解決方案,我們的工程團隊都隨時準備好為您的下一代產品提供可靠、高性能的解決方案支援。